驻京办:从“要钱要项目”到被大规模裁撤尚融,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秘存在?
| 环球通信| @好5G |
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
近日,到北京,新疆的朋友带去吃了他的家乡菜,吃饭的地方名字比较特殊:三里河路的新疆大厦。在驻京办里吃上了正宗的新疆菜。
若论中国行政体系中最特殊、最“跨界”的机构,“驻京办”必占一席。它为何能迅猛扩张?又为何被国家强势整顿?它真的消失了吗?
它既是地方政府派驻北京的联络处,又变身热门的地方风味餐厅;它既承担沟通上下、争取资源的官方职能,又深度参与市场竞争、经营酒店特产;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传统又现代、既官方又市场的特殊机构——驻京办。
一、何谓“驻京办”?历史渊源与功能演变
驻京办并非现代独创。
早在唐宋时期,就已有类似机构,负责传递政令、联络朝野。民国初期,各省大员于北京、南京设立办事处,探听消息、争取资源,“驻京办”这一名称逐渐定型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、提升政策沟通效率,驻京办重新登上历史舞台。
1949年,内蒙古自治区率先设立第一家驻京办,初期主要职能是反特维稳、保障公务人员安全,政治属性显著。
改革开放后,国务院放宽设立条件,驻京办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。
不仅省级、市级,甚至县级、开发区、高校、国企都纷纷在京设办。一些总部不在北京的一般也获批驻京办。除了特区,还有两个特殊的,一个是一汽,一个是东风,这是两个汽车企业。
其职能也从政治任务转向更实际的“三要”:要资金、要项目、要政策尚融。
二、为什么驻京办越开越多?
“跑步前进”与转移支付制度
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,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向地方分配资金。
谁能更高效地“对接”部委,谁就能争取到更多资源。
一位原国家计委官员形象地称之为“跑步前进”——跑部委、跑项目、跑资金。
为完成使命,驻京办不断“迭代升级”:
建立“乡贤名录”,整合在京同乡人脉;
接待来京官员、处理日常事务,甚至安排家属行程;
有些更承担起“公关中心”的角色,成为地方与部委之间的“沟通枢纽”。
三、钱从哪来?驻京办的经营之道与资产版图
维护关系、接待领导,成本极高。
仅举几例:2012年,广州市驻京办“三公经费”超1000万,人均29万元;西南某省驻京办一年公务接待超2000次;2009年,两家河南驻京办联合购买777瓶茅台(价值66万),结果全是假酒…
为解决资金问题尚融,各地驻京办纷纷开展经营,且手段惊人:
购置优质地产:不少驻京办早期就在核心地段置产,如潍坊驻京办拥有后海4000㎡四合院;海淀区有“九省市驻京大厦”,内蒙古兴安盟、江西新余等县级办也整栋买楼。
开办酒店餐厅:“川办”“新疆大厦”“湖北大厦”等成为京中知名地方菜标杆;不少年轻人将其视作“舌尖上的旅行平替”。
经营特产商铺+出租物业:既推广地方产品,也补充运作资金。
四、问题爆发:机构泛滥、腐败频发与2010年大裁撤
鼎盛时期,驻京办数量惊人:
副省级以上:52家
市级:520家
县级:5000余家
加上各类开发区、协会、高校办事处,总数突破1万家
人员庞杂、财政负担沉重,更严重的是,驻京办频繁成为腐败高发区。
2010年,国务院终于印发《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》,要求:保留省级、副省级城市、经济特区政府驻京办;其余县级、地方政府部门、开发区驻京办——一律撤销!如山东省裁撤45家,只保留16家;湖北省一年撤掉66家。
五、裁而不绝?驻京办的“变相生存”
但驻京办并未完全消失。
很多机构转而以以下形式继续存在:“驻京联络处”、“在京人员服务中心”、“地方文化研究院”,借助商界老乡提供的场所与资源低调运作。
央媒曾批评其为“特权怪胎”,但也反映出其存在的深层逻辑:在现有行政与财政体制下,地方仍有强烈的“在京沟通需求”。
一句总结的话:驻京办——原本的行政机构,如今凭添了能承载吃饭、住宿、购物、社交、表演等服务功能,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。
六、步入健康轨道的驻京办再次火起来了
从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普通人视角来看:现在的驻京办带来的地方美食、特色产品,无疑丰富了都市生活。
“在节假日的北京,驻京办大厦是唯一一种不会肆意涨价的酒店。当快捷酒店涨价到千元以上时,各大驻京办的酒店价格却依旧平稳在4、500块。”
现在,驻京办的热度,甚至比一些地方景点还要高。驻京办是各省级政府,设在首都的特派机构。所以无论是服务还是住宿的体验感,都十分有保障。
你吃过哪家驻京办最好吃?
以 草 根 记 录 通 信 时 代
作者@好5G :资深分析师|特约撰稿人|新媒体专栏作者|手机评测专家
环球通信
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
微信公号:china_3g(私人微信:zghao4g)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