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0 年 11 月 28 日,奉天(今沈阳)帅府里添了一抹新的生机 —— 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第四个儿子降生了,夫妇俩为他取名 “张闾琳”。彼时的张学良,正是手握重兵、声名显赫的 “少帅”兴华配资,帅府里锦衣玉食,仆从环绕,张闾琳一出生就浸在优渥的生活里,成了众人捧在手心的小少爷。只是这 “少爷命” 的背后,藏着家族命运的暗流。张学良此前与原配夫人于凤至育有三子,可惜命运弄人,三个孩子皆不幸早逝。张闾琳的到来,不仅填补了夫妇俩失去孩子的伤痛,更成了张学良日后漫长岁月里,唯一在世的血脉延续。
一、乱世别离:十岁孩童远渡重洋,改名换姓藏锋芒
张闾琳的童年前十年,是在帅府的庇护下度过的。庭院里的亭台楼阁、书房里的笔墨纸砚、侍从端来的精致点心,构成了他对 “家” 最初的记忆。那时候,父亲张学良偶尔会抽出时间陪他玩捉迷藏,母亲赵一荻则会手把手教他认字,日子虽不常伴父母左右,却也算安稳惬意。可这样的日子,在 1940 年戛然而止。彼时局势动荡,张学良已被软禁多年,辗转至贵州息烽。赵一荻看着丈夫孤苦无依,内心焦灼万分,最终下定决心:前往息烽陪伴丈夫。可十岁的张闾琳怎么办?带着孩子赶路,既不安全,也怕影响丈夫;留在原地,又无人可靠。
展开剩余87%赵一荻思来想去,想起了丈夫在美国的好友 —— 伊雅格夫妇。伊雅格是丹麦人,早年与张学良结下深厚友谊,为人正直可靠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赵一荻联系上伊雅格,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,还特意从美国赶来,准备接走张闾琳。分别的那天,香港码头风很大,赵一荻蹲下身,帮儿子理了理衣领,强忍着泪水说:“琳琳,你先跟伊雅格叔叔去美国,等妈妈和爸爸处理完事情,就去找你。” 十岁的张闾琳哪里懂什么乱世艰难,只知道要和妈妈分开,抱着赵一荻的腿哭得撕心裂肺:“妈妈,我不要去美国,我要跟你一起找爸爸!”
赵一荻别过头,偷偷抹掉眼泪,狠心掰开儿子的手,看着伊雅格抱着张闾琳登上轮船。船开远了,她还站在码头,直到再也看不见船的影子,才瘫坐在地上,放声痛哭。她不知道,这一别,竟是十五年的骨肉分离。为了保护张闾琳的安全,也为了让他远离家族纷争,伊雅格夫妇做了一个重要决定:给孩子改名换姓。他们把 “张闾琳” 改成了 “克尔”,还特意搬出旧金山的华人区,搬到白人聚居的社区。平日里,夫妇俩只用英语和他交流,从不提他的身世,也不让他接触与中国相关的事物 —— 不是要斩断他的根,而是想让他在安稳的环境里长大,不受外界纷扰。
伊雅格夫妇对张闾琳视如己出,不仅送他去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,还注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。张闾琳从小就对机械、航天感兴趣,伊雅格就给他买各种航模、机械玩具,还带他去参观航天博物馆。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下,张闾琳渐渐走出了离别的阴影,成了一个开朗、勤奋的少年。
二、异国打拼:航天领域崭露头角,成家立业盼归期
在伊雅格夫妇的教育下,张闾琳成了学校里的 “学霸”。他上课认真听讲,课后总是泡在图书馆里,尤其是对航天领域的书籍,更是爱不释手。中学毕业后兴华配资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,顺利考入美国加州大学,主修航天学 —— 这个选择,既是源于儿时的兴趣,也藏着他对 “远方” 的向往:或许有一天,能通过航天技术,找到远在他乡的父母。大学期间,张闾琳比其他同学更刻苦。别人在参加派对、谈恋爱的时候,他要么在实验室里做实验,要么在图书馆里查资料,连周末都很少休息。有一次,为了完成一个航天模型的设计,他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,饿了就吃面包,渴了就喝矿泉水,最终拿出的设计方案,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评价。
毕业后,张闾琳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,顺利进入美国航天领域的一家知名公司工作。从基层技术员做起,他一步一个脚印,参与了多个航天项目的研发,凭借出色的能力,很快晋升为项目负责人。那时候的他,已经长成了一个沉稳、干练的青年,身边的同事都知道 “克尔” 工作能力强,却没人知道他背后,藏着 “少帅之子” 的特殊身份。事业稳定后,张闾琳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。他的妻子陈淑贞,是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,两人在一次华人聚会上相识。陈淑贞温柔、知性,不仅理解张闾琳对身世的敏感,还支持他寻找父母的想法。1952 年,两人结婚,婚后生下两个儿子,一家人生活安稳幸福。
可每当夜深人静,张闾琳总会想起小时候的片段:母亲温柔的怀抱、父亲模糊的笑脸、帅府里的亭台楼阁。他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在世,不知道他们在哪里,只能把这份思念藏在心里,偶尔拿出伊雅格夫妇保留的、母亲当年给他的小棉袄,偷偷摩挲 —— 那是他与故乡唯一的联结。而远在台湾的张学良和赵一荻,更是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儿子。赵一荻常常对着张闾琳小时候的照片发呆,眼泪湿透了照片边缘;张学良则会在夜里辗转反侧,想起儿子离开时的哭声,就心如刀绞。可当时信息闭塞,又受限于处境,他们多次尝试寻找儿子,都杳无音信,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:儿子能平安长大。
三、骨肉重逢:十五年思念终得见,天伦之乐暖人心
1955 年,事情终于有了转机。张学良的好友董显光夫妇即将赴美任职,临行前,赵一荻特意找到他们,眼含泪水地托付:“显光兄,弟妹,求你们帮我找找琳琳吧!我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了……” 她颤抖着拿出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写着 1940 年前在香港与伊雅格夫妇通信的地址:旧金山湾区格林大道 309 号。董显光夫妇看着赵一荻憔悴的模样,心里满是不忍,当即答应:“你放心,我们一定尽力找!” 到了美国后,他们第一时间按照地址去找,可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失望 —— 原址早已被改建成高尔夫球场,当年的住户早已不知去向。
董显光夫妇没有放弃,他们一边打听伊雅格夫妇的下落,一边求助于美国当地的华人社团和政府机构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几个月后,他们通过伊雅格的一个旧友,终于联系上了伊雅格夫妇,也得知了张闾琳的下落 —— 此时的他,已经成家立业,在航天领域小有名气,名叫 “克尔”。当董显光夫妇见到张闾琳时,差点没认出来 —— 眼前这个高大、沉稳的青年,与当年那个哭着要妈妈的小男孩,早已判若两人。董显光夫妇拿出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照片,告诉了他的身世。张闾琳拿着照片,手不停地颤抖,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—— 他终于知道,自己不是孤儿,父母还在等着他!
董显光夫妇把张闾琳的近照带回台湾,交到赵一荻手中。当赵一荻看到照片上那个眉眼像极了张学良的青年时,再也抑制不住情绪,抱着照片哭了整整一个下午。张学良接过照片,仔细端详着,嘴里喃喃自语:“像,太像了…… 我的琳琳长大了……”1956 年,在董显光夫妇的帮助下,张闾琳带着妻子陈淑贞和两个儿子,踏上了前往台湾的旅程。飞机降落在台北机场时,张闾琳远远就看到了人群中的父母 —— 父亲张学良头发已有些花白,母亲赵一荻眼角带着皱纹,两人都在焦急地张望。
“爸!妈!” 张闾琳快步跑过去,一把抱住父母,十五年的思念、委屈、期盼,都化作了泪水。张学良拍着儿子的背,声音哽咽: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……” 赵一荻则拉着儿媳的手,看着两个虎头虎脑的孙子,笑得合不拢嘴。在台湾的日子里,张学良亲自为大孙子取名 “张居信”,希望他 “居身正直,信守承诺”;后来又为二孙子取名 “张居仰”,盼他 “心怀敬畏,仰望星空”。每天早上,张闾琳都会陪着父亲散步,听他讲过去的故事;赵一荻则会给儿媳和孙子做家乡菜,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,其乐融融 —— 这是张学良和赵一荻多年来,最温暖的天伦时光。从那以后,张闾琳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回台湾探望父母,哪怕工作再忙,也从未间断。他知道,父母最需要的,就是这份血脉相连的陪伴。
四、替父归乡:踏遍故土圆夙愿,血脉乡愁永流传
1993 年,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。此时的他,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,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软禁,身体早已不如从前,却始终牵挂着一件事 —— 回故乡沈阳看看。可由于种种原因,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。1994 年的一天,张学良拉着张闾琳的手,眼神里满是期盼:“琳琳,爸爸老了,走不动了,你能不能替爸爸回沈阳看看?看看帅府,看看你爷爷的墓地,也看看故乡的变化……” 张闾琳看着父亲苍老的模样,又想起自己多年来对故乡的向往,当即答应:“爸,您放心,我一定替您回去,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您!”
虽然张闾琳不会说中文,对故乡的记忆也只停留在儿时的片段,但血脉里的乡愁,让他对这次 “归乡之旅” 充满期待。1994 年,张闾琳夫妇应邀回国访问,第一站就是北京。北京航天技术部门得知他是航天领域的专家,又得知他的特殊身份,热情地接待了他,不仅安排他参观航天研究院,还与国内的航天专家进行交流。张闾琳看着祖国在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,心里满是自豪 —— 这是他父亲当年未能看到的景象,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。
在北京期间,张闾琳夫妇还参观了天安门、长城。站在长城上,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,张闾琳不禁感慨:“太壮观了!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脊梁!” 陈淑贞则在一旁拍照,她说:“要把这些照片带回去给公公婆婆看,让他们也感受祖国的强大。”但对张闾琳来说,最牵动心弦的,还是沈阳 —— 那个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地方。1994 年 5 月 9 日,张闾琳夫妇踏入了沈阳大帅府。这座建于 1917 年的四合院,历经岁月沧桑,却依然保存完好。走进帅府,看到父亲当年生活的房间、办公的书桌、用过的茶具,张闾琳的眼眶瞬间湿润了。
在张学良的书房里,他看到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,那是父亲年轻时的笔迹,苍劲有力;在卧室里,他看到母亲当年用过的梳妆台,上面还摆放着旧式的胭脂盒 —— 仿佛时光从未流逝,父母还在这里生活。他轻轻抚摸着这些旧物,脑海里浮现出儿时的片段:父亲陪他写字,母亲给他梳头……参观结束后,张闾琳又去了祖父张作霖的墓地。站在墓前,他拿出提前学的几句中文,哽咽着说:“爷爷,我替您儿子来看您了……” 简单的一句话,却包含了三代人的牵挂,在场的人听了,无不动容。
回到美国后,张闾琳把这次归乡的照片一张张拿给张学良看。张学良戴着老花镜,仔细看着每一张照片,看到帅府的模样,他颤抖着说:“没变,还是老样子……” 看到沈阳的街景,他又感慨:“变化真大,比我当年在的时候好多了……” 赵一荻则一边看照片,一边擦眼泪,嘴里念叨着:“要是能亲自回去看看就好了……”从 1994 年起,张闾琳又多次回国探亲,还去了西安 —— 那个改变父亲一生的地方。他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,看到父亲当年用过的物品,听着讲解员讲述那段历史,更加理解了父亲当年的抉择。每次回国,他都会把看到的、听到的,详细地讲给父母听,替他们圆了 “归乡梦”。
五、续写温情:家族故事代代传,血脉相连永不停
2001 年,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去世,享年 101 岁。临终前,他拉着张闾琳的手,说:“琳琳,谢谢你替我回故乡…… 爸爸没有遗憾了……” 赵一荻则在一年后也离开了人世。父母的离去,让张闾琳悲痛万分,但他知道,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—— 把家族的故事传承下去,把父母对故乡的牵挂,传递给下一代。张闾琳常常给两个儿子讲祖父张学良的故事,讲他如何在乱世中坚守家国大义,讲他如何在漫长的软禁岁月里保持乐观;也讲自己儿时与父母分离的经历,讲回国探亲时的感动。他还把父母留下的旧物、照片整理好,传给儿子们,告诉他们:“我们的根在中国,不能忘本。”
大儿子张居信继承了父亲的航天事业,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工程师;小儿子张居仰则对历史感兴趣,还专门研究了祖父张学良的生平,写了一本关于家族历史的书。兄弟俩都表示,以后会常回中国看看,替祖父、父亲继续守护这份 “故乡情”。如今的张闾琳,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,身体依然硬朗。他住在美国的家中,客厅里挂着一张全家福 —— 那是 1956 年他与父母、妻儿在台湾的合影,照片里的人笑容灿烂,满是温情。闲暇时,他会翻看当年回国的照片,会给孙子们讲家族的故事,会用不太流利的中文,教孙子们说 “我是中国人”。
张闾琳的一生兴华配资,看似平凡,却藏着不平凡的温情。他年少时被迫远渡重洋,却在异国他乡凭借努力闯出一片天;他与父母分离十五年,却始终未忘血脉亲情;他替父归乡,圆了三代人的夙愿;他传承家族故事,让血脉相连的温情代代延续。从张学良到张闾琳,再到张居信、张居仰,这个家族的故事,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,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,也诠释了 “家国情怀” 的深刻含义。而张闾琳,用他的一生,温柔地续写了这份跨越时代的温情,让家族的根,永远扎在故乡的土地上。
发布于:江苏省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